四川官媒的硬核发声
5月27日,四川官方媒体《四川观察》发布长文,直指网络暴力的荒诞性。
文章指出,将陈芋汐塑造为“打压草根的反派”,本质上是将运动员的努力与资源对立,是饭圈文化挑拨离间的惯用伎俩。
评委的评分都是基于国际标准,各项都有量化数据作为支撑,而饭圈所谓对“技术”的探讨,不过是在用着潦草的“专业”,向大众传播这种体育上的“无知”。
文中特别强调:“运动员的每一块金牌都浸透着汗水,用‘保送’‘黑幕’等阴谋论否定他们的付出,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。”
这篇长文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。
有网友评论:“终于有人站出来说真话了,饭圈那套该消停了!”也有理性声音指出:“全红婵因伤退赛值得同情,但不能因此来否定其他运动员的努力。”
其实只要稍作查证,就会发现这些造谣和指控漏洞百出。
陈芋汐在预赛中领先第二名51.6分,半决赛又以399.10分稳居第一,决赛第五跳更是跳出全场唯一超过90分的高分。
她的搭档掌敏洁此前虽然因发育期成绩下滑,直到2023年大运会才重新找回状态,但是两人合练时间虽说极短却在决赛中多次拿到9.5分的同步分,动作几乎同步。
这些数据和画面骗不了人,都是对“保送论”最有力的回击。
不过许多网友似乎都已经麻木了网络上的这些纷争,毕竟近些年,只要谈及“跳水运动”,话题是一定要带上全红婵和陈芋汐的,而只要涉及到两位运动员的,那必然带有争吵。
“双子星”的舆论困局
陈芋汐与全红婵的“瑜亮之争”,堪称近年来中国体育界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。
从东京奥运会全红婵三跳满分夺冠,到巴黎奥运会陈芋汐以4.9分之差摘银,两人的每一次对决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。
但这份纯粹的竞技之美,却被饭圈文化扭曲成一场场无休无止的骂战。
2024年的“怒吼门”事件堪称典型。
一段“陈芋汐淋浴间怒吼全红婵”的偷拍视频在网上疯传,瞬间点燃舆论。
没有拍摄人,也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说明事情的前因后果,完全是一件没头没尾,十分容易造成误会的“卡点视频”。
尽管事后证实这只是两人日常训练中的正常交流,陈芋汐还是被逼得清空了自己的社交账号。
更讽刺的是,当全红婵因脚腕旧伤复发退赛时,竟有粉丝质疑她是“装病”,甚至翻出“老家建房”“捐款400万”等不实信息进行攻击。
这种畸形的舆论生态,在2025年世界杯总决赛上达到顶峰。
全红婵在采访中被外国主持人提问时一脸懵,陈芋汐立刻化身“翻译官”救场。
两人的默契互动却被部分粉丝解读为“作秀”。
这种“饭圈滤镜”下的扭曲认知,让两位运动员无论做什么都会被许多的声音指责。
只要靠近,两个人就会被网暴一次又一次的伤害,只要一起出镜,自己的社交媒体就会被污言秽语堆满。
久而久之,两个人如果真的因为舆论造谣而逐渐疏离对方,又刚好落得了饭圈的口实。
网络时代的体育明星,离观众的距离或许太近了,无论是热爱的,还是别有用心的。
饭圈文化的体育之殇
陈芋汐遭网暴事件,只是体育饭圈化的冰山一角。
在乒乓球领域,国乒小将林诗栋因多哈世乒赛失利被骂“废物”,连樊振东都感叹“输球不行,赢球好像也没那么行”。
在篮球圈,CBA球员因发型、纹身等私人事务被粉丝攻击的事件屡见不鲜。
这种“赢了吹上天,输了踩下地”的畸形生态,正在侵蚀体育精神的根基。
现如今的体育饭圈化,根本上是要将运动员偶像化、娱乐化。
粉丝不再关注竞技本身,而是将运动员视为“养成系”偶像,用饭圈逻辑对其进行“规训”。这种现象不仅在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健康,更是在误导青少年对体育精神的认知。
正如中国体育报所言:“算法茧房正在编制体育的困局,终将会把体育推向不可输也不可赢的境地。”
让掌声回归赛场
值得欣慰的是,平台和官方已经开始行动。
抖音在事件发酵后迅速清理针对陈芋汐的不友善言论,并展开体育饭圈专项治理。国家体育总局也多次强调,要严厉打击体育领域的网络暴力和非理性追星行为。
但破局的关键,在于重塑公众对体育的认知。
陈芋汐的启蒙教练曾透露,她小时候练基本功时吃了不少苦头,甚至一度想放弃。
全红婵在采访中也坦言:“粉丝喜欢跳水,而我只是恰好跳得好。”
这些真实的声音,才是体育精神的真谛。
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,跟随所谓的“节奏”敲击键盘时,不妨多想想:我们究竟是在支持运动员,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情绪宣泄?
体育的魅力,本就在于超越胜负的拼搏精神。让掌声回归赛场,让运动员专注于跳台、球台、跑道,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。
陈芋汐在夺冠后说:“武汉是我的福地。”
这座见证过无数体育传奇的城市,或许也能见证体育舆论环境的蜕变。
当网暴的阴霾散去,我们终将看到,那些在跳台上绽放的青春,本就不需要任何滤镜。
信息来源:
新浪微博:四川观察
抖音:抖音黑板报
中国体育报: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